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履行国际责任,致力于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贡献。“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更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制造业作为中国重要的产业支撑,将为实现碳中和愿景而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推动了制造业向绿色化、数字化的转型,是产业链全流程节能、减排行稳致远的重要选择。
“双碳”加速制造业升级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今社会的热词,也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开始快速增长,直到达到一个峰值,这个过程被称为碳达峰。碳中和是指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直到达到一个临界值。简而言之,碳中和要实现碳吸收端与排放端的抵消,也就是净零碳排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因此,各相关部门开始讨论具体行动方案、时间表、路线图等。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
虽然在碳达峰的实现路径中,能源革命是主要措施,但针对碳中和,作为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的节能碳减排也有着重要意义。从排放量上看,工业直接排放,以及使用的电和热等能源的间接排放,占据了全国非常高的排放比例。因此,中国要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加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例如家电制造业,要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这将进一步加速家电行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发展步伐,推动家电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绿色制造体系初见端倪
当前,中国还未针对家电行业发布碳中和具体实施政策,但中国家电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却未曾偏离过节能、绿色。其中,以制造升级、提质增效、建立废旧回收体系为代表。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3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指出要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随后,《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规划和方案相继发布。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家电企业开始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工厂,进行制造升级。
经过6年的发展,家电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已初见端倪。2021年5月28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的通知》。这是工信部开展的第六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等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在此前的五批名单中,频频出现家电企业的身影,海尔、美的、格力、海信、长虹、星星冷链、京东方、TCL等众多企业的工厂和产品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