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从相对传统的框架出发,仍沿用地产销售、保有量等指标,去看待过去3年的家电发展,很多投资机会将被错过。毕竟2017年之后,地产周期已渐平复,以往-20%~+60%的新房销售波动,带来的后周期投资逻辑,大概率已成过往;至于保有量,其作为中长期空间指标依旧有效,但肯定不能说,目前乃至三年后的保有量,会比三年前有更多的看点。所以,透过地产销售和保有量等进行推演,2017年之后,板块的投资逻辑就已经不够充分;但事实却是,不仅传统龙头股价在此期间屡创新高,出现阶段性的翻倍行情,新兴家电公司更是快速涌现,千亿级市值巨头频出,看起来板块内的投资机会并不缺乏。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大概率是需求分析的指引性在减弱,俱荣俱损的板块效应正急剧减少,分化渐成常态。本质上,立足地产和保有量,是在关注需求;需求在短期就是景气,在长期则为空间;地产对应到短期,是景气的锚;保有量则对应到长期,是空间的锚;在地产1需求权重大,且其自身波动也大的情况下,这样思考有较强投资指导意义。但时过境迁,传统赛道的景气锚在逐渐消失,地产之外,很难再找到一个对家电具有如此广大深远影响的指标;同时,新兴赛道的空间锚又飘忽不定,服务机器人、智能微投、集成灶等,这些在全球消费史上都算得上“新”的产品,保有量并没有可靠参考系。
如果需求分析的指引性,或者说需求本身的可研究性在下降,那替代方案会是什么?答案自然是供给,过去十年,除了2013年及2016-2017年两轮投资机会,可通过需求分析,顺利导出外,其余的从供给角度理解起来会更容易:如2013-2018年的小天鹅,2013-2019年的苏泊尔,2019-2020年的九阳、美的、海尔、老板及新宝,2020年至今的科沃斯及石头。那几年里,很难说洗衣机和小家电行业好到,足以支撑10倍公司;同样地,站在2019年,也很难预判清洁电器产业,会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孕育出两个千亿级市值的企业,毕竟需求一直在的情况下,当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出货明显降速。
供给侧看问题,多由内向外,通过对行业模式及公司自身变化的分析,去把握“二次曲线”以及“从0到1”的机会,关注供给创造需求、变革提效、转型升级、竞争力提升等逻辑,更加适合存量市场,而需求分析则相反。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即便什么调整都不做,2016-2017年空调产业内的公司也会取得不俗表现,这是需求的力量,属于“行业好,所以公司好”;但2017年之后,美的集团在空调业务上的强势,就很难归因于需求。另一个例子是清洁电器,看起来是需求井喷,但却找不到一个领先变量,从需求角度也很难回答,产业爆点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5年或10年前?若将当前的产品放到5年或10年前,产业会不会提前放量?细究下来,供给进步或许是更本质的原因。
那么,该如何进行供给分析?“空间×格局”框架中,“格局”其实就属于供给分析,且一直处在中心位置;只不过,成熟阶段的家电格局分析,多局限在回答“价格战”,有点浅尝辄止,需要更进一步。实际上,格局不止关乎盈利,行业维度固然有,空间“管”增长,格局“管”盈利;但公司层面,份额提升也会是不错的成长机会,且不一定引起行业价格回落;同时,价格也不是格局变化的唯一原因,战略、品牌、产品、渠道、模式等都有可能,比较典型的就是洗衣机行业里走出了小天鹅;此外,格局并不是任何时点都会更重要,有一定规模后再谈,才更有意义,比如市场很少去关注某个小家电产品的竞争格局,同理生命周期起点的产业,也可以先淡化格局,如清洁电器、智能微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