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杨学伟:守正创新 探索传统文化改革重塑 助力国学文化焕然新生

2023-05-05 19:17629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表达中国魅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杨学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他紧随时代的脚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赓续传统文化 厚植文化自信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现今及未来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要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并且锲而不舍地坚持坚守。杨学伟认为,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一方面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充足的文化自信力;一方面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有了更深的历史感、一体感。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产物,能够彰显出中国人民精神品格、体现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反映出中华文化的体系内涵、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杨学伟强调,除了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还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才能为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继承与发展同行 经典与现代融合 创新提出新国学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杨学伟从现实的文化建设和社会需求出发,儒家主体文化和现代社会为基础,打破传统国学自我垄断和封闭,取精华去糟粕,汲取西方马列主义精华,把经典国学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重新提出国学概念。新国学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发展,启迪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文化特色。杨学伟表示,在保证传统文化精华不变的前提下,主动求变、灵活应变、创新形式、转变思路,使文化增强了“活血”能力。只有求新,文化才能常新。

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国学文化,是众望所归、民之所向。对于如何推动国学文化的创新发展,杨学伟提出三个方向。首先,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学文化可以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借助网络直播平台,贴近百姓生活,让更多人知道国学了解国学进而学习国学;其次,与文创产业结合,推出IP联名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国学;最后,国学的创新、建设和发扬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育,因此,国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学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进而培育出一大批国学人才。只有依靠人才,文化才能新生,让国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杨学伟坚持从传统走向未来,从赓续传统国学文化血脉中开拓创新,进一步坚定文化信念和信心,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创新国学生生不息,加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广和扶持,这些都为传统文化走向更加繁荣发展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也将谱写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博看期刊丨“国学”新学法,帮你打通“任督二脉”
博看期刊丨“国学”新学法,帮你打通“任督二脉”

0评论2023-11-01409

乐鸿:扎根川西 播种国学之花
乐鸿,生活在四川都江堰,坚持学习并义务传播国学20年,教授学员4万多人次,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记者:杨华报道员:王凯、程功成、林冉冉、潘荣莹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0评论2023-11-013537

接庄街道开展“黄河大集”传承国学经典宣讲阅读活动
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天慧)10月以来,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在辖区各村开展“黄河大集”传承国学经典宣讲阅读活动,来自社区、村居的王学珍、周浩然等宣讲人展开宣讲,此次活动的受益人数为507人。活动中,宣讲员带

0评论2023-11-01414

龙砂医学传承人顾植山获2023年度“汤用彤国学奖”
“第四届海峡两岸岐伯中医药研讨会暨汤用彤国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汤用彤书院中医文化研究院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五运六气领域学术带头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荣获2023年度“汤用

0评论2023-11-01208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已经到底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