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新闻随笔】新媒介上“读”国学

2023-07-25 15:512870

 

 

近来,短视频平台上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学知识的视频引发强烈反响,流量上亿、观者热议,而且参与者的讨论言说层次并不低,颇有可观处。这样的传播实践,意味着国学普及可以走上创新之路。


近代有学人说“国必有学而始立”,国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但也有人认为,国学已经过时,与现代文明和科技手段格格不入。然而,当国学一词指代“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时,即已蕴含了现代意味和世界眼光。中华文化就是在与时代精神、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知识的传播及赓续与媒介工具紧密相连。文化知识的延传形式历经了“口传—写本—印本—电子媒介”等阶段。中国古代文明曾依赖甲骨、金石、竹帛等材料传承,而造纸术发明、推广以后,柔软和价廉的纸则成为最流行的书写材料。五代时期,开始雕版印刷“九经”,对中国古代知识、学术、思想、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可见,善用新技术新工具,会使知识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在文字社会出现之前,口头延传是传递传统的主要方式。在文字较普及的社会,文字认知则占据重要地位。知识类短视频能结合口头传播的生动性和文字认知的明晰性,同时还能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妨以新颖的媒介形态拓宽知识传播场景。


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诚然,它需要学者具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但若仅是高头讲章,则会限制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学研究者既应以学术为志业,也应积极面对广大受众的知识需求和价值追求。对人文学者而言,这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多方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锻炼“大众化”阐释的能力;对视频观看者而言,这使他们得以与业内学者互动,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以前必须登堂入室才能获取的知识,何尝不是一种知识普惠的方式?


当然,借助新的形式和途径普及国学,应注重内容质量,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思想的凝练性,并发掘更多的优质创作者。创作者要善于发现有趣而有益的知识话题,积极引导受众对深度阅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国学普及的质量。让我们借助无远弗届的媒介,使更多人与真正的思想瑰宝相遇。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5日 02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博看期刊丨“国学”新学法,帮你打通“任督二脉”
博看期刊丨“国学”新学法,帮你打通“任督二脉”

0评论2023-11-01409

乐鸿:扎根川西 播种国学之花
乐鸿,生活在四川都江堰,坚持学习并义务传播国学20年,教授学员4万多人次,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记者:杨华报道员:王凯、程功成、林冉冉、潘荣莹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0评论2023-11-013537

接庄街道开展“黄河大集”传承国学经典宣讲阅读活动
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天慧)10月以来,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在辖区各村开展“黄河大集”传承国学经典宣讲阅读活动,来自社区、村居的王学珍、周浩然等宣讲人展开宣讲,此次活动的受益人数为507人。活动中,宣讲员带

0评论2023-11-01414

龙砂医学传承人顾植山获2023年度“汤用彤国学奖”
“第四届海峡两岸岐伯中医药研讨会暨汤用彤国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汤用彤书院中医文化研究院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五运六气领域学术带头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荣获2023年度“汤用

0评论2023-11-01208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已经到底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