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品牌工业4.0B2B网站管理系统

扫一扫关注

张瑞敏请辞,中国家电三巨头完成交接,海尔的投资价值有多大?

   2021-11-10 1200
导读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2050天(录音可在点击播放后自行调整倍速)012021年11月5日,在海尔集团的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张瑞敏主动请辞:不再参与新一届董事提名,只担任董事局名誉主席,选举周云杰为新一届董事局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2050天

(录音可在点击播放后自行调整倍速)

01

2021年11月5日,在海尔集团的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张瑞敏主动请辞:不再参与新一届董事提名,只担任董事局名誉主席,选举周云杰为新一届董事局主席,聘任周云杰为首席执行官、梁海山为总裁。

这也标志着中国家电三巨头已完成第一代交接班:

美的何享健交班方洪波,

格力朱洪波交班董明珠,

海尔张瑞敏交班周云杰、梁海山。

张瑞敏掌舵海尔37年,也是中国家电三巨头里退休最晚的。

海尔可谓是国有企业转型的标杆之一,无论在企业经营和资本市场上,都是一个传奇。

十几年前我在上企业管理课程,几乎每个课堂都会讲到海尔,播放海尔砸冰箱的视频。

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出任海尔前身青岛冰箱总厂厂长,当年青岛冰箱总厂营业额只有348万元,亏损却高达147万元,是家资不抵债的厂。

在张瑞敏带领下的37年时间,海尔2020年全球营业额超3000亿,利润总额超400亿,其中上市公司海尔智家位居世界500强。

海尔在1993年11月上市,截止到2021年11月9日,A股市值达到1616亿。

28年时间上涨72倍,年复利收益率16.5%,就是说假设你第一天上市买了海尔10万元,到今天变成720万,每年收益率16.5%,持续收益28年。

从海尔公司发展、张瑞敏的经历,我们能学到什么?

你有没有可能早点把握到这样的投资机会?

我从企业经营和投资角度分析海尔37年成长的经历,正如巴菲特合伙人,芒格所说:

了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会让你成为更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反之亦然。

2

战略角度看海尔

从我以往和大家分析企业的模型看——

企业成功 = 战略×组织能力

首先,我和大家从战略角度看,海尔37年的时间,战略分成了六个阶段,以产品驱动的发展战略。

1、1984~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提升产品质量,获得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金牌。

2、1991~1998年:多元化战略阶段:整合空调等企业。

3、1998~2005年:国际化战略阶段:在美国设立海尔工厂和购买纽约百老汇银行大厦作为总部,并购意大利冰箱厂。

4、2005~2012年,全球化战略阶段: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市场占有率5.1%,中国白电成为全球第一大品牌,2011年收购日本三洋。

5、2012~2019年,网络化战略阶段。2013年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2015年发布7大智慧生态圈和用户定制平台,以及模块资源平台,2016年并购通用家电。

6、2019年至今,生态品牌战略阶段。发布物联网生态品牌,连续三年上榜全球品牌榜。

这六个阶段,产品从质到量,再到众创的生态品牌,与格力相比,走了不同的外生型发展路径,反倒与华为非常相近。

03

组织能力角度看海尔

我再和大家从组织能力角度看海尔,张瑞敏。

组织能力是资源的组织能力,包括人财物等资源,还有内部资源、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

我们先看海尔的内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在海尔战略和企业文化中,非常强调“人”。

从名牌战略阶段:高品质的产品,出自高素质的人。

多元化战略阶段:盘活资产,先盘活人。

国际化战略阶段:欲创国际品牌,先创“人的国际化”。

全球化战略阶段:以海尔人的本土化,创全球的本土品牌。

张瑞敏结合了京瓷公司的阿米巴模式,将“人”构成一个商业模式,也就是2005年张瑞敏首次提出“人单合一”模式。

张瑞敏说,“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需求。把两者连起来,正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零距离”、“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时代特征 ”。

用海尔公司愿景表达就是:成为互联网时代,用户参与个性化定制的最佳生活体验服务商,为员工及全社会创客打造开发的创业平台,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

在前几年的文章,我和大家分享过海尔故宫微博的冷宫冰箱,就是对用户的快速反应案例。

04

投资角度看海尔

家电行业是我主要的投资行业之一,从投资角度看,同期家电行业的格力,涨幅是大于海尔。

投资就是选择,投资就要考虑机会成本,你选择投资海尔,就是放弃了投资格力。

海尔公司1993年11月上市,截止至今2021年11月9日,29年时间涨幅72倍。复利收益率是16.5%,

格力公司1996年11月上市,晚了三年,但是资金涨幅129倍,复利收益率是21.5%。

有读者说,21.5% vs 16.5%,相差只有5%,相差不是很多,但是经过25年时间下来,就相差很多了。

那具体相差多少?我和大家算笔账。

25年时间,你投资海尔10万,25年后变成450万。

但是,如果你选择投资的是格力,同样还是投资10万元,25年后就变成1300万。

投资收益相差三倍,这就是复利的魔力。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我每篇文章开篇都说:

以投资人的格局看企业;

从企业家的角度选投资。

作为企业家,早知道这个规律,就能选对经营战略,如果你作为投资人,就能获得高三倍的投资收益。

那么,海尔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2006年,我在深圳市中心买了套房子,大厅的空调是大金,房间的空调是海尔。

前几年空调更新换代,我替换掉了海尔空调,全部换成里格力。

为什么海尔没有在空调市场占领更大的份额?海尔为什么错过空调的黄金发展周期?

我的投资逻辑:先成为消费者,再成为投资者。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dpp168.cn/news/show-33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