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品牌工业4.0B2B网站管理系统

扫一扫关注

任泽平对谈于丹:国学、文化和人生

   2023-03-21 泽平宏观63050
导读

目录01人生的意义02 知足、知止03 《大学 · 中庸》04 格物致知05 家庭、教育06 山 、水07 儒家 、 道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各家各持己见,碰撞出美妙的思想之花,纷争不断的年代,成就了中华文

 

目录

01 人生的意义

02 知足、知止

03 《大学 · 中庸》

04 格物致知

05 家庭、教育

06 山 、水

07 儒家 、 道家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各家各持己见,碰撞出美妙的思想之花,纷争不断的年代,成就了中华文明史的基石。

本期大咖会客厅,任泽平博士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做客泽平宏观直播间,畅聊国学那些事儿。



大咖会客厅

 人生的意义

泽平:于老师。祝你节日快乐。

于丹:谢谢,咱们也祝今天晚上守在屏幕外的各位朋友,跟女性朋友们说节日快乐,跟男性朋友们说节日同乐。

任泽平: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在儒家、道家、法家,老子、庄子,包括周易,他们对这个问题都是怎么回答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

于丹:不要说先秦的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答案,我们每一个对于意义也有各式各样的答案。

儒家,是中国本土上基于伦理和秩序的一门学问。认为人的意义就是修其治平,也就是说人,越成为一个角色越进入秩序,有担当,这个人就越有意义。

道家正好反着。道家认为,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作为天地之间这么一个自在体,人的意义就是要顺应。

儒家跟道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完全不同。儒家是分秒必争,像屈原说要时不我待,要自己争分夺秒,这就在时光中在争斗的这种是一种劣势。而道家,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顺应时光,做一个高士。

跟时光竞争,会知道自己做出业绩来成为角色。而在时光中顺应,会把自己还原给天地自然,做一个高士。

这两种我们在今天怎么看?我认为儒家教我们怎么拿得起,道家教我们怎么放得下。儒家教我们怎么样像山一样去坚持,道家教我们怎么样像水一样去变通。人要是全活成儒家,固然是很有意义,但是会累死;人要全活成道家,固然是很潇洒,但这个世界就躺平摸鱼,没有人来承担。

人最好的状态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知道在我们社会之外,还有天地自然。我们在社会里,得建功立业,但是不要太计较。用出世心的潇洒,做入世事的担当。

人,前半辈子当儒家要拿得起,后半辈子要像道家一样放得下。很多人前半辈子用加法积累朋友、资产、人脉、学历,积累了很多以后,却被捆在那儿了。

杨利伟在飞天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宇宙飞船最难的不是飞起来,而是回来的时候能平安的落到这个点上。其实儒家是我们生命的油门,道家是生命的刹车。

所以中国人有个观点,就是儒道兼济,也就是儒家,给了我们一个大地上的秩序,就是人人都要脚踏实地,成为一个角色。但道家,给了我们一个天空,人还可以诚物以由心,还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自然因为比社会更恒久。

如果咱们要说天地人的话,就还会牵扯到佛家,佛家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明心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脚踩大地做儒家去入世,头顶苍天做道家,明心见性,看得见自己跟世界的逻辑。

儒道是可以活在一个人身上,大概这个就是逻辑自洽中生命的意义。


 知足、知止

任泽平:您刚才讲,儒家是教拿得起入世,道家让我们放得下出世,然后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儿,人就洒脱了。人要成名成家,也要发财当官,但千万别成为欲望的奴隶,暮鼓晨钟惊醒名利客啊!

于丹:其实您说的名和利,现在凭空让大家放下是很难的。说放得下这个事儿,归道家。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了几个问题:

1、“名与身孰亲?”为了一个名誉劳心好神,最后得到的名跟你的自身谁跟你更亲?

2、大家就爱利,所以老子又问了第二句话,“身与货孰多?”你攒的这个力,是一仓库的东西算多?还是十仓库东西算多?跟你这个身来比的话,谁跟你更亲?谁跟你更多?

3、“得与亡孰病?”你欣喜若狂,但失去时候伤心欲绝。

问完后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人越爱什么,什么就是你的软肋,这个叫甚爱必大被。多藏必厚亡,就是收藏越多,丢的越惨。

他最后给一个建议,“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要积累东西,到一定时候得知足;人是要进步,但是到一定程度得知止。知足、知止的人就可以长久。心里的名、利、誉这些东西,如果把握的得体的话,其实是一种努力进取的动力。

道德经里说这几句话,就是知足和知止,保着人长久,这些放下不是彻底放下,而是什么东西在有度上,有底线上做好一个平衡,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的智慧。


 《大学 · 中庸》

任泽平:您说的有点像我们经常讲那个叫中庸的智慧叫中庸,里面有句话叫“致广大而进精微及高明到中庸。”原来大家对中庸有误解,以为中庸就是平庸,或者说是老油条,因为中庸其实不是,中庸其实是很高明的智慧。

于丹:您刚说的这两句话,让我想起了冯友兰先生94岁给自己写的字寿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说,我把旧时的学问都阐发,用来解释今天的命题,我要极尽高明之后,平衡为中庸之道。

中庸是什么?是平衡。

有很多人只有平淡,只有平庸,而没有极尽过高明。所以中国说诗歌也是绚烂之极,最后归于平淡。人得曾经绚烂过,才知道平淡是真,人得真正高明过,才知道中庸。

武夷山的得道法师,他曾经跟我说,空就是万有的平衡。天空上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日月星辰,春秋往来,正因为他有自己的一个循环,我们找不到一个内在可以描述的规律,我们尊称它为天空,就是它平衡了,它就空了。

后来,我们又知道宇宙飞船可以到一个更辽阔的地方,我们称它为太空。他说太空中有那么多星球,天空中有这么多万友,所以真正平衡的人才能把自己放空了,什么都没得到的人,会被那些欲念绑架着,什么都没有的人,你不可能让他放空,意识都不足,哪来的空呢?所以我觉得平衡其实是一个高级的境界,

任泽平:其实对,因为我也定期看看《论语》、《大学》、《中庸》。其实人生的智慧,是要去阅历的,就是些人生的道理啊,不是躺平就悟道了,其实是在过程中悟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你只有对人生有丰富的阅历,才知道每句话背后的含义,只有有了资本,才可以有无的境界。这很正能量,告诉年轻人不要躺平,不要以为你真的大彻大悟了,还是要在世上磨练。就像看《论语》,您也讲过《论语》,讲过《庄子》,阅进事事以后,看同样一句话,你的体悟是不一样的。

于丹:孔子曾经说过共学的四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可与共学,未可与适。”一个班集结在一起,这叫可与共学。就是世界搭的平台,都在一块儿。

第二个境界:“可与共学,未可与达到。”就是你学到了真谛。所谓悟道是什么,就是你没。没有学皮毛,没有在雕虫小技上较真儿,而是真正悟道了。

第三个境界:“可与达到者,未可与立。”就是上学时候你是学习委员,考了高分,等到拿文凭毕业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够立得住,高校的文凭不见得让你可以安身立命。

第四个境界:“可与立者,未可以权。”其实在这儿是做全变之讲,就是变通。所以立起来事儿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在整个的时事变化中,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这种全变,变通,与时俱进才是最高的境界。

刚才任老师说了,人还得在事上磨,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这是王阳明的话,他认为那都叫纸上谈兵,人不经事儿哪立得住呢?所以我觉得年轻不用着急去尝试什么,只要你带着悟性,这一路上的收获最后都是自己的。

任泽平:人生其实最大的财富其实就是你的阅历。同行的人和沿途的风景比要去的远方重要。王阳明讲“心即理,知行合一”,世上磨练自良知。不要怕犯错,不知道错,怎么能知道对呢?其实有时候犯错是在开拓人生的边界,要勇于开拓边界。人生的长度很多是一样的,但是密度不一样。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经历了更多的事儿和看的风景,当然了,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可能定义也不大一样。


格物致知

于丹:任老师刚才提到了王阳明,我举例子是最能够证明任老师这个观点,就是空学死学,或者说太年轻时候学不明白,你得这一辈子去学。

图源:澎湃新闻

王阳明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生在这个大明的中晚期,他的父亲王华是个状元,家世非常好,他从小就有心向学,曾经格物致知。人呢,在少年时空格物是格不出来的。

由于父亲是状元,等到自己考进士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刁难,从18岁到28岁考了十年,他最后逐渐明白“世人以不第为耻,我以不地动心为耻”。

他28岁中了二甲,进士第七名,终于可以做官了,但是又赶上皇帝不好,赶上明武松朱厚照继位。

孔子有一个原则,“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任泽平:“邦无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于丹:所以智慧这个事儿大家能学,装糊涂很多人是学不了。

任泽平:是的,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就这么来的。

于丹:是的。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他本着“虽千万人武王矣”,还不到装糊涂的那个岁数,所以那个时候他看到皇帝都这样,那怎么办呢?当然也在有比他位高权重的人也想为这事儿说话。他们就具名上书,要求罢黜刘瑾,结果折子小皇上也自个儿不处理,就到了刘瑾的手里,把这些相关的人都处理了。

只有王守仁这样的人还是年轻,有自己的气节,还要继续上书,这一下被打40板,还把他给发配到贵州修文县龙场驿义。什么是驿呢?就是一个换马的驿站,只有十个异族,他大概从34岁上路,走了两年才到。他自己写的叫百子千难,中间被这个追的跳河呀什么的,才到了那里。路上那些异族都病倒了,当地的那些少数民族连语言都不通,但是给他们送粮送油,还治病。

他就在想,都说格物致知致的是什么知?这些蛮夷之地,字都不识他们致是什么知?所以他才悟出了恶乃是良知,就是人本心的这种良心,也就是说恻隐之心。他明白了致知乃是致良知。

所以他就说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没有什么样的事情在心之外,也没有什么道理在心之外。哪怕后来做学问,学生问他:你老说什么都在你心里,南山一朵花开,跟你的心有什么关系?阳明先生说:“南山花开,尔心未见此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尽。”

后来他平了冥王之乱,明武宗还怀疑他是同谋后,王阳明回了老家,在绍兴开这个阳明书院。那个时候他终于把学问给打通了,最后的天权正道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之恶就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历史上没有人说明白过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说孔孟诸王是一个体系,孔子所提出的儒家思想,到孟子用于社会政治。到朱熹呢,又返归学问的考证,而最后到王守仁集大成,

这就是王守仁为什么是一个真正的这个立德、立言、立功三大德。他都做到了,通透了。朝廷用我,我就以武功去担当天下。

后来他再出来做官,在南京府做兵部尚书,是一个武官。不任用他的时候,他可以开阳明书院,传承万世学问。

所以世上魔这个事情,我还是觉得所有外在的学问。只要一颗心立住了,人人都能到王守仁说的那句“此心光明”,最后滋养的不就是自己的一颗心吗?虽然他只活了57岁,但是他真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的遗言,对我们今天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任泽平:是,王阳明号称两个半圣人。除孔子、王阳明外,那半个圣人就是曾国藩了哈。

我读《论语》,后来又读阳明,发现里边其实很有意思。《论语》是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到了王阳明这里,他觉得格物无法致知。要先正心诚意,再才能格物致知。所以有人就说王阳明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我觉得他其实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内而外的。你是由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这种感悟,包括各种链接。所以说,人生是一趟心灵的伟大旅程。我们经历的所有事情,最终都是要达到心灵的光明。你正心了、诚意了,所以格物了、致知了,自然就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如果此心不正,后面的东西都百搭了。

于丹:我觉得阳明先生最大的贡献,也是因为他自己身体力行。他去格竹子不是格到吐血也没格明白吗?所以人先求外在的物理,而不求内在的心理,立根就立错了。我其实恰恰想说,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问题。孩子上了那么多补习班,被填鸭式灌输了那么多教育。幼儿园阶段小学化,小学阶段初中化,初中阶段恨不得学微积分了。现在家长一炫耀就是,孩子几岁的时候都会做几年级的题了,这真的是好事吗?

当一个孩子没有建立一个内在驱动力的时候,也就是说,他没有正心和诚意想去学的时候,怎么可能在外在压给他的事情里有乐趣呢?所以孔子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他说学习这个事儿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不如好之,就是你真爱好也得去钻研它。但好之不如乐之,因为一个人在成长中就会知道,好之不全是乐趣,还要付出时间,还要花费金钱,可能还要得罪朋友。好之其实是一个蛮牺牲和奉献的境界。但是乐在其中就不一样了。你做的这件事情让你享受,能够有生命的享受与快乐。所以人如果在一个职业中能够做到乐之,那真是一个太美好的、可望不可及的境界。

那回过头来,我们说阳明心学为什么重要?倘若只从格物进入的话,你顶多到了知之,或者说到一点好之,你不会到乐之的。要是从正心诚意开始,用我们今天话说,找到一个人做事的生命内在驱动力。有了内驱力,你才有可能乐在其中。今天是一个比较物质的世界,我觉得阳明心学的这点唯心恰恰成为物质世界的一个平衡,就是让你觉得心里有,也可以跟大千世界去完成链接。

你看他贬到那个龙场驿的时候,那两年到了中秋节光下雨不出月亮。咱们现在也说,贵阳这个地方为啥叫贵阳,就是以出太阳为贵。那太阳不出,夜里月亮当然更不出了,所以他去的第二年中秋夜特别沮丧。因为第一年,前半夜下雨,但是守到后半夜好歹月亮出来了。第二年更悲催,守到后半夜月亮也不出来。所以王守仁曾经写过一首就叫《中秋》,“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他说,就算天空没有月亮,我的心里有一轮团圆的满月,只有这轮月亮是千古团圆永无缺的。所以这就是他后来的此心光明。所以我觉得在一个过分物质的时代,正心诚意,把心学的东西跟我们自己做一点链接,应该还是可以有价值、有平衡的。

任泽平:您刚才讲那句。我也深有感触啊,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把爱好变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因为只有你喜欢它,才不存在什么加班,也不会存在什么痛苦。愿意为之而付出,甚至就不叫付出,因为你热爱它。我认为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包括经济学家、文化大家,都是因为热爱。因为一个人只有强大的热爱,才会激发他强大的这种潜力。其实人有无限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只是没有激发他最热爱的那个部分。所以说刚才我们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把你的爱好变成了终生去追求的事业,然后你就一定能在这里面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体验出乐趣来。


家庭、教育

于丹:任老师您说这个呀,我特别感慨的就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小时候被灌输的标准答案太多了,他们的爱好太被忽略了。家长现在生孩子有危机感,就觉得现在竞争太激烈了,总是想让孩子在规范的早教路上,起跑越早越好。后来我就想,这个起跑线到底在哪儿?原来是上小学才起跑,再后来学前班起跑,现在已经到了胎教就起跑,孩子还没出来就开始在给他放音乐了。

任泽平:说到这儿,我给你补充一下。我前一段时间去看了一个工厂。你看中国人有多着急啊,厂里写的是什么呢?叫开战即决战,起跑即冲刺。干工厂可以,要真的干教育,这个事真的挺麻烦。

于丹:是的,我就想,起跑即冲刺,不输在起跑线,这是跑什么呢?跑100米可以这样。但是人生怎么也是个马拉松吧。我虽然跑不了四十二公里啊,但是五公里、十公里跑过。五公里、十公里,在开始跑的时候要求就是小步碎跑,一步不能超过两个脚掌。而且在开始跑的时候,要能保持着说话喝水的节奏。第一个十公里要这么跑,才有最后的冲刺。如果要是用跑百米的方式跑马拉松,那跑不了三公里,人就彻底残了。所以起跑即冲刺,就是把人生从马拉松缩为了100米,这是对我们的孩子负责吗?

所以刚才跟任老师很有共鸣的一点,就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得知道这孩子到底乐什么呀。现在家长太着急把我们的原创版变为一个克隆的山寨版,就是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你孩子自己的乐趣到底是什么?个人乐趣的发现比统一的培养更重要。

提问的能力比答案的能力更重要。甚至我还要说,最好的教育是扬长避短,而不是说所有的短板一定都找老师给他补上来。有的人是补不上来的。

坦率地说,我从小就是一个极度偏科的学生。语文跟数学成绩都没有什么悬念。语文没悬念就是作文上展板,基本上没下来过。数学没悬念是我能及格,但不用指望着我能够上个80分,上70分都很罕见。

任泽平:于老师,我给你报告一下啊,咱俩恰恰相反。我的数学是拿过数学竞赛奖的,但是我的语文,包括英语老是踉踉跄跄的。

梦之蓝社区
更好的时代,值得更好的你。
1篇原创内容

于丹:所以任老师你想,如果咱们要说开战即决战,起跑即冲刺,你我在当年可就都拧巴坏了。所以我后来想,我这样的人还能上四中文科班,最后还能考好大学,就是因为当时偏科还是被包容的。但是现在卷的太厉害了,现在这个分,别说一本考不上,可能二本都考不上了。所以我就想说,缓解社会焦虑,其实要鼓励孩子做自己。人有一点自己心念中喜欢的东西,他才能够真的好。

我们小时候,就是80年代,考大学的人都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才不怕。那我学不好数理化,只能学文。我就想,学文我能够干什么呢?一个,我希望我对我的语言负责。

另一个是我希望对我的文字负责。对语言负责,我就能选择教书。对文字负责,我就能选择写书。其实我这一辈子就在做两件事,教书和写书,就没有干别的。但是这两件事恰好我是乐在其中的。

所以我们聊古典文化,它怎么样应用到现在,我就觉得做家长的要缓解一点焦虑。三流的家长做保姆,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一流的家长做榜样。如果像保姆一样伺候孩子,在精神上跟孩子永远有障碍。如果像助教那样,倒是你学问很好,可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也不意味着有价值有默契。

一流家长做榜样,就是人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买单。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对未来都有希望,允许每个人做自己,允许我们的那颗心都像阳明先生说的那样,像南山一朵花开一样,是明亮愉快的。这样的话,离那个乐之的境界应该会稍微近一点。

任泽平:刚才于老师你的嘱托有利于大家的家庭幸福啊。你讲的这些东西一定是让大家非常的受益。因为尤其是像到了咱们这个年龄,越来越感受到,如果说很多事情是被动的,肯定干不好,关键是人生根本就不幸福。

您刚才讲,我们很多教育有标准答案,把孩子培养成隔壁家的小孩,没有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乐趣。您刚才讲您的成长经历,其实我也感谢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我无限的包容。就是觉得这孩子干啥都挺好。所以说到最后,无论是考学也好,择业也好,选专业也好,父母都是尊重我的意见。

我原来学纯数学专业,又跨专业学经济学,然后又做公务员,后来下海又开始折腾自己干事。父母都是觉得,挺好啊,咱泽平干啥事都是对的,你就追求自己内心的直觉就对了,所以我觉得蛮好。

于老师,我觉得你今天讲的一定会影响到很多人。其实我最近一直在想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就是一句话特别重要,叫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儿。最终就会开花结果。

我请教你一句话哈,论语里面讲,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很有名。但是我看大家的理解五花八门,于老师跟我们讲讲您的理解。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dpp168.cn/news/show-494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