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3月27日晚报道,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技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期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专项部署工作,紧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围绕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科研需求展开,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前沿科技研发体系。
深思考创始人、AI算法科学家杨志明博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技术与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深度交叉与融合。比如,AI驱动癌症研究、药物研发、物理计算等。AI技术是利器,既可以作为工具驱动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又可以与各个学科交叉融合成一些前沿研究方向。相信科技部此举会进一步促进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快速深入发展。”
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报道称,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新前沿。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科研数据和算力资源等方面有良好基础, 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布局和统筹指导,以促进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推动资源开放汇聚、提升相关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是“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产物。专家表示,借助机器学习在高维问题的表示能力,人类可以更加真实细致地刻画复杂系统的机理,同时可以把基本原理以更加高效、更加实用的方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很多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数学或物理学方法的强大能力,但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体系化布局、重大系统设计、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人工智能技术于科研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不言而喻。科技部高新司司长陈家昌稍早前表示,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的作用,特别是在科研端,人工智能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的一些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正在引领科研范式的变革。
报道称, 科技部将推进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创新,发展一批针对典型科研领域的“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用平台,加快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性能计算中心与智算中心异构融合发展,鼓励绿色能源和低碳化,推进软硬件计算技术升级,鼓励各类科研主体按照分类分级原则开放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