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曾这样评价季羡林:
“除季羡林先生外,中国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国学大师”。
究竟什么是国学?
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国学思想,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由官学——国故——批判——回归的历程,不同时期涌现了很多国学大师,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邓实、章太炎等人;也有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著名国学大师胡适先生、顾颉刚先生和钱穆等人;也有新时期国学复兴热阶段的学界泰斗饶宗颐、汤一介、钱穆等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呢?我以为应作出狭义、中义、广义的三种解释。狭义的国学就是传统的中国学术;中义的国学是在传统中国学术的基础上发展了的中国学术;广义的国学应当包括一切中国主创的学术,不管是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还是在别国学术的基础上。三种国学可以有一个最广义的释义:国学就是中国主创的学术。
狭义的国学即传统的中国学术,包括自远古一直至近代的中国学术,包括称得起学术或者更通俗点说是称得起学问的所有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儒、释、道及传统文学艺术常常被当作传统国学的代表性内容。
中义的国学是在传统中国学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中国学术。如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美学史、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中国音乐史都是在中国学术基础上又从现代西方学术得到启示编撰的成体系的新的中国学术。
从个案说,如梁漱溟等到杜维明等的新儒学,林安梧等的“后新儒学拟构”则已吸收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因素。再如新诗学,从白话诗有闻一多等的新格律、郭小川的拟赋的回荡式单元律。
从理论上说如钱钟书从现代心理学得到启示提出的“通感”是对传统诗学的新的提炼。再如从齐白石到吴冠中的水墨画、现代交响乐配乐的京剧、金庸等的新武侠小说、现代的中国气派的建筑、园林艺术等等。再如甲骨学,虽然甲骨文古已有之,但甲骨学则是数千年之后的近代才兴起的学问。这些学问的共同特点是在中国传统学术基础上生长的,正在形成浩浩荡荡的洪流。
广义的国学应是所有中国主创的学术,不必一定是以中国传统学术为基础的。中国学术应当有更加恢宏的气象。凡人类学术,只要中国人能走到前列、有新的创造,都应视为广义的国学。

季羡林在其他国学大师对国学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扩展了国学视野,进一步指出:
“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应包括在国学范围之内……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季羡林先生的为国学下的这个定义也称之为“大国学”。所谓“大”指的是国学所涵盖的范围,具有大而全之意,不仅仅是局限于中华民族某个地域、民族的文化,而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具有民族性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