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来讲,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含着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学、医学、星象和建筑等领域。狭义上指中国古代学说。

关于国学的定义,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有时也会称中华文化与学术。在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现代国学的概念诞生于十九世纪,当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史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照时期所起的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作用,只不过作用在领域不同,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并没有主从之分,也不存在以哪一学说学派为主体。

现在一般提到国学,就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当时欧美的学术进入到中国,号称“新学”、“西学”等,反之,人们便把中国原先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国学”等。中国古代学说代表为先秦诸子,它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兵家、法家、墨家、儒家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