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养儿防老。大部分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晚年唯一的希望,子女如果能够孝顺,那自然是父母的福气,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些子女,并不会以德报德,不顾父母养育之恩,越长大就越叛逆,不仅不会照顾父母,有些甚至还要父母帮忙收拾烂摊子。子女是否孝顺,很大程度影响到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

季羡林是我国一代国学大师,他是学界的泰斗,在经历人生的大悲大喜以及生命的跌宕起伏之后,回顾他过往的八十多年岁月,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写进《心安即是归处》。
季羡林在《心安即是归处》提醒世人,儿女要是出现这3种表现,是“不孝”的征兆,父母要趁早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不是心机,是远见!

一、经常与他人产生纠纷
季羡林说:“越去争,心越累,越去怨,命越苦。人生不争、不抢、不怨,心安即是归处。”
如果子女总是和他人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这说明他情绪不够稳定,遇到一点事情,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这种性格,不仅不能很好解决存在的问题,甚至还会引起更大的争端。这说明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情商不够高。
总是为了一点利益与他人起争端,这样的人,要么就是得罪很多人导致一事无成,要么就是只会动嘴,不会干出实事。

二、一心想着“啃老”
季羡林说:“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有些子女,吃不了一点苦,就想待在家里,靠着父母生活。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靠得是父母辛苦的付出,觉得自己的享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如果子女就连最基本的自我生存都解决不了,父母怎么能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呢?子女不能成长,想着靠父母,未来就很难有发展,有可能会拖累父母。

三、不听父母的劝告,一意孤行
季羡林说:“历尽沧桑方知平淡是真,看尽繁荣才知简单最美。”
父母在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之后,对人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那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为了让儿女少走弯路,父母会善意的劝说和教育,子女愿意听,对自身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要是一意孤行,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劝告,终归是要后悔的。
有些子女还会将父母的劝告看作是道德绑架,觉得那是对自己的束缚,反而会对父母心生怨恨,让父母为他操碎心。

《心安即是归处》是用散文合集的形式,收录季羡林先生的经典著作,其中从人生的意义这个大话题延伸到读书、处事、孤独、深思等人生的命题,记录的是季羡林百年的人生智慧。整本书分为八个章节,每读完一个章节,对人生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季羡林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写下这本书,希望人们能在繁琐的世界里,感受到人间万象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