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民革中央、广东省政协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民革广东省委会承办,东莞市工信局、民革东莞市委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为执行单位的“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东莞举行。
在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名誉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荣誉主任朱森第发布《财经智库》东莞调研报告并指出,东莞主要存在四方面压力:一是产能转移市外;二是外贸出口下降;三是手机产业下滑;四是土地资源受限。
1
东莞在承压下求变,探索提升方向。朱森第归结了五方面措施,即产业生态构建、外贸出口调整、科技创新提速、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域协同强化。
朱森第进一步解释,在产业生态上形成强依存、强磁场、强亲和,提高城市品质,改善营商环境以及居住环境;在外贸出口上,西转南、红转蓝、粗转细、老转新、外转内;在科技创新上,实现跨界突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以及构建创新链;在产业结构上,多业并发,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从突出主导到向外延伸,扩大市场份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朝阳产业;在区域协同上,一是园镇共建,二是融入大湾区,借力深圳、莞港携手,三是在行政体制上做一些探索。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今年6月到7月,《财经智库》中国实体经济东莞课题组在东莞实地调研了60余家企业或机构,与各级政府座谈,到各个镇街和新区调研企业、实验室、研究院、产业园,研究东莞经济的路径与特点,挑战和机遇。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分享我们调研的成果和结论。
具体的成果已通过《财经》东莞专刊形式呈现。我会在十几分钟内把专刊的内容浓缩出来,报告的题目为《东莞求变》。东莞这么多年走下来,从一个普通农业县,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工业大市,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崛起、先行、远虑、承压和求变。
崛起:东莞经济的五个标签
东莞原来是一个农业县,现在成为GDP超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回顾发展历程,东莞有很多名片、很多标签,我们选了五个标签。
一是“三来一补”,也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依靠距离香港近的优势,抓住了机遇,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合作关系,大量承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东莞基于“三来一补”,迅速发展为制造业重镇。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就是在东莞的虎门镇建立。
二是“世界工厂”,东莞凭借地理位置优势、成本优势以及涵盖了电子、塑料、五金模具、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制造实力,不断吸引大量企业前来设厂。1995年,东莞外贸依存度高达433.8%。到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大举进驻东莞,迅速形成了“集群效应”,从电子玩具、收音机组装逐渐向电脑、电话机、彩电、关键电子元器件加工生产升级。“东莞塞车,全球缺货”,199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台阶。
三是科技东莞,进入新世纪后,东莞着眼于加快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注重科技创新与自主品牌培育。2001年启动建设松山湖,计划打造为东莞产业升级和整合的龙头。2005年开始启动科技东莞工程,2006年出台《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市财政以及各镇街层面每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产业化逐渐成为成为东莞的亮点。
四是智能手机,“三部手机”——OPPO、vivo和华为,是东莞经济的重要支撑。1995年诺基亚在东莞设厂,拉开了东莞手机产业的序幕。2008年后东莞成功抓住全球智能手机发展浪潮,在智能手机赛道独步天下。2019年高峰期,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东莞制造,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