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商业评论”(ID:tide-biz),作者:杨旭然,编辑:王方玉,36氪经授权发布。
2015年初,笔者曾经去往广东佛山美的集团总部采访。
为期两天的行程里,我们分别采访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也就是方洪波本人、战略负责人、国际业务负责人,去看生产线,与几位不同部门的一线生产者交流。在这次采访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点:
首先,当时美的有不少员工在发了工资之后,选择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并且获利,当时有人表示已经赚了一倍多的利润。
2015年初是A股的科技股大牛市,赚一倍在当时不算多,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当时鸡犬升天的那些科技股,很多早已经跌成去了50%甚至是80%,而美的这几年则在持续性上涨,2015年初至今股价涨了5倍多,每年还有大额分红,坚持买自己家公司股票的员工,基本都发了财;
其次,当时美的家电产品已经可以实现25%+的毛利率,青岛海尔则有27%+。考虑到彼时两家企业的市场规模,这样的数据已经非常亮眼。在随后的几年间,两家企业的毛利率都提升至30%左右。
这意味着家电产品的价格在上涨,而成本一直在降低,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家电价格也印证了这一点。
2016年末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家电价格贯穿2016年底-2017年整年的跨年上涨;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在铜、铝、塑料等上游原料涨价的带动下,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价格再次快速上涨。
涨价,成了家电行业近年来常出现的新闻,也成就了几家头部企业连续多年的牛市。
向下转嫁成本
曾经是“N大件”,但如今电器在家庭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买家电”这件事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低了。但空调、洗衣机、冰箱和电视们的价格却开始贵起来。家电的涨价货真价实,并且根本不以消费者的意志为转移。
除了此前星星点点、不成规模的偶尔涨价,家用电器第一次系统性的涨价,开始于2016底-2017年。据中怡康线下月度监测数据显示:
白电产品在2017年1~10月中,冰箱市场零售均价同比增长12.9%,达到3689元;
洗衣机零售均价同比增长10.4%,达到2632元;
空调零售均价同比增长6.7%,达到3764元。美的空调一台价格上涨50~200元不等,格力单台空调上涨50~100元不等;
黑电方面,不论互联网品牌还是传统彩电品牌产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调,全渠道市场彩电尺寸均价由2016年8月的61.8元/寸上涨至2017年9月的74.2元/寸,涨幅达20.1%。例如海信55寸4K电视由2016年最低2898元涨至2017年年初3499元,小米电视3s48寸由2016年1999元两次涨价至2017年2月2599元;
厨电方面,数百厨电相关品牌先后多次向渠道发函涨价。
这一轮电器涨价潮贯穿2016-2017年,是家电行业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涨价。
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家电销售出现了大幅度的停滞与放缓,2021年开年开始,又重复了2017年的故事——原材料价格大涨,家电价格随之大涨。
传统上,家电的销售、盈利情况与房地产市场强相关——卖出的房产越多,需要与之配套的家电就越多。
实际的情况是,近年来的两次家电涨价(2017年和2021年),都与房产行业的波动变化有一定的关系。2016年,房地产“去库存”带来房产价格大涨,前三季度大中型城市房产销售火爆。到四季度,不少城市都出台了相应的调控政策。
购房与装修买家电之间存在滞后效应,因此2017年房地产行情虽然冷却下来,但家电的价格与销量仍在上涨。
2020年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2016年的故事。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
从绝对值上看,这一规模超过2018年的水平,再创历史新高,进而带动了家电产品的销售情况。但整体上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家电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已经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