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品牌工业4.0B2B网站管理系统

扫一扫关注

家电企业造车“考古”:是谁点燃了当年那把火?

   2021-06-04 3220
导读

其实,早在这波电动车热潮之前,2003年左右家电行业曾一度热衷于踏足汽车产业。当时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力、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曾纷纷宣布造车,一时间硝烟四起。至于结局,可想而知。如今复盘,当时家电企

 


 其实,早在这波电动车热潮之前,2003年左右家电行业曾一度热衷于踏足汽车产业。当时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力、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曾纷纷宣布造车,一时间硝烟四起。至于结局,可想而知。
如今复盘,当时家电企业扎堆造车的现象无非有三层因素:
第一,当时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首次超过电子工业,成为一大工业经济发展引擎。加入WTO,中国在经济发展格局上发生了转变,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进口车关税大幅下调,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当时合资车和自主品牌还很少)。
第二,外资品牌大举入华。2002年,宝马与华晨合资项目获批;同年,北京现代汽车正式挂牌;当时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也表示将在华生产奔驰。一系列合资项目的上马,不但降低了购车门槛,更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项。
第三,非典过后,民众的购车意识得到加强。社会不再完全依赖于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贷款买车理念的普及,以及金融政策的开放,也是车市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当时,家电企业正处于辉煌时刻,有钱、有人、有地。如今看来,很多互联网和IT企业跨界造车,但当时的“金主”,非家电企业莫属。因为除了传统车企外,家电是在制造业领域与汽车最为接近的一个行业。
彼时,美的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企图从商用车领域“跨界打劫”,并在昆明和长沙建立了生产基地。但因为对汽车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不足,项目于2008年折戟,分别被长沙市政府和比亚迪接盘。
更有激进者如奥克斯。2003年,奥克斯以4,000万元收购沈阳农机集团双马汽车95%的股权,获得SUV和皮卡等车种的生产许可。甚至宣布“投入80亿元资金进入汽车业,最终实现45万辆的年产能”。大张旗鼓的奥克斯,在两年后终止了这场“游戏”。
还有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2003年,波导委托上海一家公司设计家用轿车,并组建了60人的整车研发团队。其后,波导收购南汽新雅途公司3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获得了造车资质。后因与南汽意见分歧,波导撤资。2005年,波导卷土重来,在宁波成立“神马汽车”,聚焦轻型客车和公交车,但因迟迟未获得资质而再次梦碎。
2003年底,空调业巨头格林柯尔宣布入股亚星客车,成为第一代股东,占总股本60.67%。老板顾雏军甚至提出要把亚星客车与亚星奔驰同时整合,但遭到了德国奔驰的反对。2006年底,顾雏军入狱,格林柯尔退出亚星客车。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dpp168.cn/news/show-174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